義工少爺兵 板間房大掃 (25/02/2005, 星島日報)

春雨綿綿,霉味處處,回家開著冷氣是最好的享受。但在「板間房」生活的居民,家裏卻是濕濕冷冷,又霉又臭又骯髒,沒有一點家的感覺。一群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的中一學生就帶著手套、掃帚、地拖,為居民清潔之餘, 更作深入探訪,了解他們的生活。藉一次清潔,思考貧窮、思考公義、思考個人責任及公德。

走上狹長的樓梯,進入一個燈光微黃的單位。不足1000呎的地方,分成9個房間,無論是老人、新移民、神經漢、還是乞丐,都要二人分租一個只有約五六十呎的房間。放下書包後,學生沒有擾攘,沒有埋怨,只是偷偷交換一個眼神,就拿起帶來的工具清潔。

接觸貧窮「 擴闊眼界」

為了讓學生感受生活的不同層面,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舉辦名為「學習無疆界(Learning Without Walls)」的計劃,帶領學生走出課室,走出家門,認識不同階層的生活。負責社工羅懿明表示,活動引領學生到不同地方,了解不同背景的人如何生活。「學生可以看到香港的不同面貌,社會上不同的社群,他們都是處於弱勢,生活與我們不同。」

「大部分學生出身中產家庭,生活富裕,他們未必知道身邊有這些階層。親身探訪及了解,不但擴闊學生眼界,更讓他們學習如何尊重身邊不同背景的人,更關心社會。」除了親自觀察,學生更以雙手幫助有需要的人,感受就更深了。

羅懿明補充:「有些學生在家從不做家務,今次的學習,就知道自己原來有這種能力,以後可以為家人、為社會付出多一點。」學生要親自購買清潔用品,「買一個地拖要花多少?手套又要多少錢?『板間房』居民是否有能力購買?」活動後,羅懿明這樣問學生。有學生看到居民的困境,默然不語;有學生反問︰「為何他們有錢買煙,沒有錢買清潔用品?我覺得他們應該將買煙的錢用來買清潔用品。」再一陣沉默。一次活動,確能給予學生多種體驗,思考更多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。

驚覺貧富懸殊

又抹窗,又抹牆的張穎鍶(左)坦言,家裏不算整潔,「但都不如這裏骯髒」。看見殘破的屋、衣衫襤褸的住客,她覺得「香港好似分開了兩部分,豪宅全部都是有錢人住,而窮人就住在這些地方」。

住客嚇怕義工

呂愷盈在狹窄的通道上抹地,輕敲每個房門,問︰「我們是義工,請問是否需要為你清潔?」她壓低聲音告訴記者︰「剛才在其中一間房內,看到一個好像傻的人,他躺在床上看著我,我差點被他嚇着。他的房間好亂,好多垃圾。其他住客打掃得怎樣乾淨都沒用……他們的房間很小,沒有太多空間,只可以放日常用品。」

難忘屋中異味

彭凱琳坦言,屋內「有少少臭」,在抹窗時更赫然發現牆上有蜘蛛網,塵埃「成吋厚」。戴著白色頸巾依然落力打掃的她說︰「今次都頗辛苦,因為一邊清潔,住客一邊抽煙,被迫吸二手煙。不過今次到訪,似無太大作用,因為住客不愛惜自己的家,下次還是要等另一批人來……不過看到他們如此,就覺得自己已經好幸福。想不到香港原來還有這些地方,今次真是刻骨銘心。」幫到人感滿足在家裏從不幫助做家務的楊子樂(右),看到遍地煙頭垃圾,沒哼一句,就與同學一人拿掃帚,一人拿起地氈雜物,不停打掃。「初進來覺得這裏好骯髒,但抹好晒就好乾淨了。能夠幫到這裏的住客,我覺得好有成功感,今晚會寫Diary(日記)。」

提議政府接濟

黃湛鈞除了幫忙清潔,更與住客交談,表現得親切有禮,臨走前他更為探訪而造成的不便,向負責人致歉。他的體會很深切,「一張小小的床位都要收800元,多一個窗舒服一些,但就要1200元,他們好多都是老人家,估不到環境如此骯髒都可住上十多年,好驚訝。他們大多沒有領取綜援,只是靠積蓄過活,他們說無錢就什麼地 方都要住。我覺得政府應該開倉(接濟他們)。」